未來商業精英的夢想之城
——訪蕭山商業城管委會主任 蔣建云
導報記者韓勁峰
蔣建云 中共黨員,早年在部隊。為人樸實,工作有條不紊。2005年開始服務與蕭山商業城,擔任管委會主任至今。
蕭山商業城 位于蕭山城東,1992年10月開業。主要經營五金、建材、副食品、服裝、燈具窗簾、床上用品、百貨、糧油、機電、舊貨、太平洋食品等15個大型專業市場和精品服飾、電子通訊、非機動車等多個專業街區。市場擁有攤位6000多個,直接在市場經營、服務人員5萬多人。實現商品交易額累計2000多億元,上繳國地兩稅10多億元。
采訪從蔣建云的一段話開始。“我也不曾想到,蕭山城東,這塊沉寂荒蕪的洼地,如今已成為欣欣向榮的投資熱土,經商者淘金的聚寶盆。蕭山商業城自開業至今,已先后開設了15個大型專業市場和多個專業街區,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回顧22年的創業歷程,我深感市場發展的艱辛和重要。”
決策順應發展潮流
蕭山地處浙江南北要沖,多座錢塘江大橋飛架南北,水、陸、空運輸暢通,浙贛、蕭甬鐵路和滬杭甬高速公路、104國道、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,浙東運河和錢塘江、富春江、浦陽江也在境內交匯,杭州蕭山國際機場,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市場的條件與能力。1991年,全國“財神縣”的桂冠令人矚目。
蔣建云說:“當時,蕭山的經濟結構存在明顯不合理,第三產業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6.5%,與發達地區比較更是相距甚遠。尤其是市場運行的滯后,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蕭山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。在蕭山市政府提出了“穩定提高第一產業,積極調整第二產業,大力發展第三產業”的發展思路引導下,蕭山商貿城項目被確立,投資4.2億元建設大型市場,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”
到了1992年6月,蕭山商貿城順利建成。發展至今,商貿城內已集聚了國內外數以萬計的商品,商品輻射整個華東地區,部分商品銷往全國乃至出口,逐步形成了強大的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,成為區域性的商貿流通中心。
全力打造名品之都
市場開業之初,經營者資金不足,規模小,普遍采用“端盤子”的方法,坐等客戶上門,賺取地區差價,暴露出商品檔次低,質量差,市場缺乏吸引力等缺陷。市場對此十分重視,充分認識到要使市場健康發展,必須盡快改變這種現狀,幾經考慮,確立了打造“名品之都”的奮斗目標,就是通過將國內外名優商品吸引到市場客戶,努力將蕭山商業城辦成名特優商品的集散地。
為此,市場千方百計引導經營戶與名優產品廠家“攀親”,與全國各地的許多知名廠家建立了總經銷、總代理、特約經銷的關系。蕭山商貿城的決策,被廣大經營戶響應,經過一段時間努力,昔日的小商販正逐漸變成“品牌老板”。不少經營大戶在完成原始積累后開始創辦實業,走上了前店后廠、工貿結合的發展之路。成為了企業家。如創辦杭州源鴻貿易有限公司的何偉榮,辦起保健品企業、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陳水仁,開辦了化工類產品和一次性塑料用品企業的韓麗娟等。
如今,在蕭山商業城內,年銷售額5000萬元以上的經營戶有200余家,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的有50余家。其中,50余家已經先后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,有20余家經營戶的業務發展已經跳出商業城范圍,走向全市、全省,全國乃至全球。蕭山商業城的創品牌闖市場的熱潮已被社會認可,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。
當創牌成為一種共識,市場的品牌運作自然也能交出優異的答卷。通過多年努力,“蕭山商業城”已經成為全國知名品牌,“蕭山商業城”(圖形)商標被評為杭州市著名商標。蕭山商業城的“商業品牌、經營品牌、服務管理品牌和大商城品牌”四大品牌,通過引進優勢品牌,打造自主品牌,提煉管理品牌,鞏固大商城品牌戰略,重塑了商業城的品牌形象。
結構調整轉型提升
蕭山商業城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,量的擴展已基本完成。如何將市場從量的擴展轉移到質的提高上,盤活存量資產,提升市場檔次,是擺在蕭山商業城廣大管理者和經營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。
對此,市場在蔣建云的帶領下,全力籌劃,重抓市場結構改造。2000年后的建材市場二樓,由于經營分散,造成生意不旺,市場決定資金1200萬元,對其進行結構改造,開設大型燈具窗簾市場,集聚分散于各市場的燈具、窗簾類經營戶,改造后市場建筑面積達18810平方米,經營、購物環境得到優化,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。在2009年,市場針對服裝市場八區二樓的硬件設施和配套服務較為落后情況,通過精心籌備,開辟了床上用品交易區,完成了對市場硬件設施的轉型升級,實現了市場商場化。
蔣建云告訴記者,在對市場結構改造的同時,市場又對城內部分道路進行改造擴建。我們改造了副食品市場外圍中路段道路,使經營戶的進出更方便,停車更有序;同時改造了五金市場、建材市場路段的慢車道,拓寬道路,緩解交通壓力。
為進一步提高市場檔次,提升商城形象,市場還全力開展爭創星級文明市場活動。投入巨資,分別對副食品、江南百貨、五金、建材、服裝、太平洋等市場進行軟硬件設施建設,安裝了煙感報警器、自動噴灑裝置、防火門等消防設施,確保了市場設施完善。同時,建立了便民服務臺、顧客休息座、宣傳窗、曝光臺等設施。使市場交易更加有序興旺。
開通網上交易平臺
2009年10月,在蕭山商業城開業17周年之際,市場開通了蕭山商業城網上市場。建立了網上交易、服務平臺。商業城網站采用了B2B和B2C兩種模式,服務于商業城經營戶和廣大消費者。目前網站匯集了蕭山商業城資訊共享、商戶活動信息發布、商家產品展示定購、索證查詢、貨運代理及網上辦公等功能,在蕭山商業城的管理及商戶商品網上展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“個轉企”推動發展
同時,市場還努力推動經營戶轉型升級,增強市場發展動力。“個轉企”一直是商業城實施轉型提升的一大抓手。2013年,我們通過各項措施,共完成“個轉企”96家,其中轉公司制企業72家,比率達75%。完成“小升規”26家。“個轉企”“小升規”的穩步推進,大大增強了商業城的發展動力。
狠抓安全確保穩定
近年來,隨著市場人流、物流高度集聚,市場提煉出“先天不足后天補、硬件不足軟件補、設施不足管理補”的管理經驗,始終把確保消防安全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花大力先后投入2500多萬元對建材、五金、百貨、服裝等市場進行消防改造,在市場各通道及每間營業房都裝有煙感報警器和自動噴淋裝置,配備滅火器;又對服裝、副食品、五金、建材等市場的電器線路進行了改造。
建立安全保障網絡。由機關總值班室、消防隊、消控中心、警務室、城管分隊和市場6個環節構成,增強了市場的防火自救能力。同時組建專職消防隊,避免了重大火災的發生。
實施數字化管理。在各市場配置數字巡更管理系統,實行對市場內人員工作動態的全過程監管,從而保證夜間消防巡查工作到點到位,實現了商業城消防設施設備數字化、安全網絡全覆蓋。
著力破解管理難題
蔣建云回憶到,那時的商業城各項設施設備“先天不足”,再加上商業城的產權式市場,使得“管理難”狀況愈演愈烈。由于歷史原因,商業城各市場營業房產權高度分化,私有產權占85%以上,這是商業城“管理難、難管理”的癥結所在,導致市場無法實施統一招商、統一出租、統一管理,市場眾多的“二房東”,也給市場添亂。而現有的法律法規,對產權式市場管理出現真空,市場管理依據不足,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,嚴重影響市場管理。
面對頑疾,市場先從完善制度上著手,以強化契約式管理為手段,彌補產權式市場環境下的管理弱化問題。在市場努力下,蕭山區政府及時修訂下發了《蕭山商業城市場管理暫行規定》,彌補了管理空白,也進一步明確了政府管理部門、市場舉辦者、市場服務管理機構、市場營業房產權所有者以及市場經營者的權責。同時,市場又制定了《市場經營戶日常行為規范實施細則》和《國有房產管理條例》等,為產權式市場有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提升市場管理理念
在市場硬件設施方面得到充分加強的同時,還進一步強化了軟件方面的管理。第一,制訂和完善了一整套消防安全管理制度,健全消防安全工作責任制。聯合公安、城管、工商、運管等,對攤位亂擺、貨物亂放、垃圾亂扔、車輛亂停、廣告亂貼等“五亂”現象開展整治。力爭使商業城達到環境衛生清潔化、交通秩序暢通化、貨物堆放整齊化、車輛停放有序化、日常管理規范化的“五化”標準。
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。除了平時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宣傳教育外,我們積極開展“清剿火災隱患”、“百萬員工大培訓”等活動,通過實地滅火和逃生等演練,增強了安全意識和防火能力。
在結束采訪時,蔣建云說出了他的夢想:“或許多年以后,市民除了購物,會想到商業城,想吃飯,會想到商業城,想娛樂休閑,也會想到商業城,甚至是旅游,還會想到蕭山商業城——今后,這里將會是一幢集現代商場、高檔寫字樓、高檔酒店為一體的綜合性樓宇,一根促蕭山商貿、助經濟騰飛的中流砥柱,一座‘聚天下之貨,致天下之民’的商賈云集之城,也是廣大商業精英的夢想之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