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快重點市場提升發展的對策建議
區商務局 蔣建云
近年來,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現代服務業發展,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,要充分認識提升發展市場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,堅定不移推進市場轉型升級,實現浙江市場“二次振興”,為推動浙江發展繼續走在前列作出積極貢獻。市區兩級也分別提出打造“購物天堂、美食之都”和“購買力回歸工程”的發展戰略,要求加快現代服務業板塊的發展,逐年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,推動工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,打造商貿經濟升級版。這為實現區域市場資源整合、提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一、實施市場提升發展的戰略意義
1.實施市場提升發展是推動“市場大區”向“市場強區”轉變的重要條件。目前,我區雖然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156家,數量位居杭州地區前茅,2013年實現成交額912.44億元,被評為“浙江省十大市場強區”,但總體上仍呈現“弱、小、散”特點,且市場發展不平衡,改造升級滯后,導致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,雖有“強區”之名,卻與“強區”之實存在差距。因此,亟需優化整合市場資源,促進重點市場的轉型升級,提升市場專業化、信息化、現代化水平,有效發揮商業城、新農都等龍頭市場的帶動作用,將商品市場由“多而雜”變為“專而精”,促進市場產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,實現蕭山由“市場大區”到“市場強區”的華麗轉身。
2.實施市場提升發展是推動“買賣市場”向“產業窗口”轉變的重要舉措。與海寧皮革城、永康五金城等相比,蕭山區域內包括商業城在內的大部分市場缺乏強勁的產業鏈支撐,入市商品局限于“市場到市場”的方式,與我區一產、二產關聯度不高,專業市場與生產、制造產業的互動發展不夠深入。而從“海寧經驗”來看,以二產帶動三產,又以三產促進一產、二產的產業結構模式,不僅振興了海寧經濟,更打響了海寧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。因此,加快市場資源整合步伐,提升商業城等上規模市場的發展水平,將有力推動區內各類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,實現商品交易、物流配送、會展旅游等功能有效融合,為搭建特色產業展示平臺和窗口,實現一二三產聯動發揮積極作用。
3.實施市場提升發展是推動“解決就業”向“自主創業”轉變的重要平臺。商品市場具有經營準入門檻低、行業分類廣、發展潛力大、就業機會多、吸納能力強等特點,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、引導大學生、城鎮未就業人員自主創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。目前,全區市場共有各類攤位3.2萬余個,經營戶2.5萬余戶,解決就業6.3萬余人,有效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。因此,實施市場提升發展,擴大經營規模,提升經營檔次,實現市場規模化、集聚化發展,將為民間自主創業搭建重要平臺,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、創造新的社會財富、增加政府稅費收入等發揮積極推動作用,真正實現“辦一個市場,興一方經濟,富一方百姓”。
二、實施市場提升發展的緊迫性
1.市場布局結構及城市功能調整逼迫市場加快資源整合。我區市場發展較快,但卻沒有系統的商品市場布局規劃,導致我區專業市場布局不夠合理。如新農都建成開業,在招商隆市方面存在一定困難,部分營業房閑置,而商業城則因市場空間、硬件設施等方面的原因很難進行經營拓展。“三改一拆”三年行動啟動以來,不僅加快了新型城市化建設步伐,也為一些破舊老市場提供了改造提升契機。同時,杭州火車南站擴容建設已經啟動,使得商業城這樣的老市場所處位置已成為城市中心區域,交通、環境等發展瓶頸和與城市化建設矛盾日益突出,極大制約了市場的持續發展。因此,亟需盡快進行市場格局調整、資源整合,為更科學合理論證決策留出余地,使蕭山的市場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做出新的貢獻。
2.市場業態傳統無法有效滿足多階層消費需求。我區作為經濟發達區域,總體經濟實力較強,2013年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4412元,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26406元,這些說明我區具有強勁的消費能力。市場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場所,也是居民消費購物的重要渠道。近年來,我區雖市場眾多,但比較散亂,規模不一、業態傳統,不能滿足日益旺盛的消費需求,特別是不能適應中高端消費層需求,同時又受到連鎖賣場、電子商務等現代商貿流通模式和部分新型交易市場的挑戰,市場的提升發展迫在眉睫。特別是像商業城這樣的專業市場,商品輻射范圍大,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有較大的知名度,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,如不能提升發展而使品牌消亡則是極大的損失,因此,迫切需要盡快改造提升,以保住商業城品牌的無形資產。
3.市場軟硬件先天不足及配套設施欠缺成為制約市場發展的瓶頸。我區商品市場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,受當時條件限制,市場設施比較簡陋,缺少物流配送、倉儲加工等必要綜合配套設施。以商業城為例,從1992年建成開業至今,為蕭山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,在促進經濟發展、加速城鄉一體化、解決就業問題、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2013年商品銷售額達到250.6億元。但是,由于歷史原因,商業城的消防條件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、功能不全、基礎設施差,隨著市場的逐步興隆,加上時間變遷,房屋沉降、結構變形、電氣線路老化等,隱患日趨凸顯,嚴重影響商業城的安全運作,一旦出現問題,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。此外,由于市場產權高度分散,利益群體多,歷史遺留問題積重難返,難以實現統一管理和統一經營,導致市場發展陷入瓶頸。
4.市場現有體制機制落后造成市場發展缺乏內在動力。隨著商品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,省內其它地區的市場全部完成體制改革,省外的市場也已基本完成體制改革。像義烏、海寧、柯橋等地的商品交易市場以及杭州東站小商品市場、杭州四季青等都實行集團化、國有控股股份制企業運作。而蕭山仍有眾多市場管理機構及經營管理主體存在著政企不分、人員性質復雜、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,難以激發主人翁意識,嚴重制約市場的提升發展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。這與權責利相統一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相適應,與周邊市場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不相適應,與蕭山經濟強區的格局不相適應,有必要進行全面的體制改革。
三、實施市場提升發展的思路
1.發展戰略。總體上圍繞“整合一批、改造一批、培育一批”的發展思路,即整合一批像商業城、新農都、農批市場等存在部分同質化競爭又可互補發展的市場;改造一批商業城等規模較大、輻射力強、專業優勢突出但受軟硬件條件制約嚴重的市場,實現向功能齊全的專業市場轉變;培育一批與蕭山本地產業關聯度較高、集聚功能較強、配套服務完善、交易方式新型、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專業市場。以蕭山商業城及周邊市場改造提升、轉型升級為重點,加快推動各類市場資源向優勢區域集聚、融合,從而實現專業市場資源優化配置,提升我區市場產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。
2.發展目標。根據五年發展規劃,圍繞打造“N大百億市場”的總體目標,引導區域內各類市場資源集約發展,從而打造、培育由若干個現代化市場構成的市場集群或商貿綜合體,爭取到2015—2018年實現市場成交額超千億,解決就業15—20萬人。
3.發展步驟。以“統一規劃、分步實施、先易后難、滾動提升”為原則,啟動生產資料市場區塊改造,建設商貿綜合體,同時推進商業城與新農都、市場園區的資源整合,為商業城改造提升、轉型升級騰出空間,打造與錢塘江南岸城市功能相配套的現代化商業業態,推進市場產業組團建設,加快推動我區市場資源的戰略重組、優化配置。
四、實施市場提升發展的對策建議
1.創新體制機制。加快推進國有市場經營管理體制改革。一方面組建市場發展集團,整合區內國有舉辦開發的市場及國有資產,將現有的國有公司轉變為集團子公司,搭建企業化運作框架。再通過合資、交叉參股等模式,吸納其它國有、集體、民間資本組建股份制企業,實現股本多元化。可吸納管理層及員工參股,強化激勵,提升公司的擴張能力。同時,強化管理機制改革,實現管理與經營分離。另一方面組建統一的市場建設管理委員會(整合現有專業市場管理機構或增掛牌子),統一協調各利益主體之間、市場和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。具體事務則由管委會委托專業管理機構或集團內管理機構處理,既保持原有市場的穩定,又便于集團公司的股本運作。在經營上立足“市場網點經營”,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市場業態調整,以此為基礎使企業擁有穩定的長期受益,實現資本積累,再投資更為廣闊的經營領域,實現多元化經營格局。
2.加強布局規劃。明確我區商品市場遠景目標、布局要求和主要任務,納入城市總體規劃,按照高起點規劃、高質量運行、集約化發展的要求,加大商品市場規劃布局、開發建設的調控力度,準確定位市場業態,有效避免重復建設,實現差異化、特色化發展,逐步培育形成特色鮮明的市場集群。重點加大對商業城、新世紀市場園區、新農都、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市場集群建設,完善道路、交通、倉儲等配套設施,引導同類市場集聚發展,充分發揮市場集群優勢,形成“市場帶動產業,產業推動市場”的良性發展局面。
3.加大扶持力度。建議區委區政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,由區長任組長,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,由發改、商務、財政、住建(規劃)、國土、市場監管、交通運輸、國資等有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,加強對我區市場資源整合和重點市場改造提升、轉型升級工作的組織領導。進一步更新服務理念、創新工作方法、完善執行機制,在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實施“購買力回歸工程”相關扶持政策基礎上,針對打造“N大百億市場”和推動重點市場改造提升、轉型升級的有關事宜,專門制定相關方案,研究體制、用地、稅收、財政、人才、金融(貼息)等扶持政策,加速市場提升發展及各類要素資源集聚,促進我區商貿服務業的振興發展。